在全球化浪潮與智能制造革命的雙重驅動下,制造業正站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為積極響應湖南省“智賦萬企”行動號召,加速推動制造業數智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2025年4月15-16日,深拓智能聯合湖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海康威視、海康機器人等多家單位,啟動了“智賦萬企·數領未來”2025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賦能計劃系列活動。

在首場活動“貿易沖突背景下制造業戰略選擇研討會暨湖大工管院校友會智能制造專委會籌備啟動會”上,特別榮幸地邀請到了戰略專家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陳收教授出席,在活動現場,他以“貿易沖突背景下制造業的戰略選擇”為主題,發表了一場啟迪思維的精彩演講,陳收教授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與豐富的實踐經驗,立足全球貿易環境與中國制造業現狀,為行業提供了一系列應對挑戰、把握機遇的清晰思路與戰略指引。

貿易沖突的本質
與高關稅政策的局限性
陳收教授指出,高關稅政策作為美國應對貿易沖突的手段,實則難以成為可持續的戰略選擇。此類政策在短期內或許能為美國帶來一定的貿易保護效果,但從長遠來看,卻可能引發一系列負面連鎖反應。不僅可能擾亂全球供應鏈,導致全球供應鏈效率下降,損害美國自身及國際貿易伙伴的經濟利益,更可能引發更廣泛的貿易報復,形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最終拖累全球經濟增速。而且,關稅戰就如同價格戰,是競爭關系中最弱智最低級的行為。這種短視的策略,并不能真正解決貿易失衡問題,只會讓各方都陷入困境。

同時,陳收教授認為,貿易戰的時間不會很長,只是一個短期的行為。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較高,長期的貿易戰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最終會促使各方重新回到談判桌上,尋求更合理的解決方案。
短期沖擊與長期優勢
面對美國實施的大規模關稅戰帶來的短期沖擊,陳收教授強調,中國制造業憑借其深厚的產業基礎、強大的創新能力和靈活的市場適應性,依然展現出了強勁的復蘇能力和發展韌性。針對當前貿易環境,他提出了多項戰略建議:
調整出口市場結構:
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通過多元化出口策略降低外部風險;
開發進口替代產品:
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減少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
建立數字化柔性制造系統:
企業需要能夠快速響應客戶的小訂單和定制化需求,數字化柔性制造系統可以幫助企業實現這一目標。
具備生產小訂單、低成本、高品質、特色產品的能力:
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升級,高品質、特色化的產品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企業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生產能力,滿足市場需求。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布局”
陳收教授的演講,不僅停留在分析層面,更強調制造業需以戰略思維搶占先機,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布局”的轉變。
短期內,通過市場多元化、成本優化渡過關稅沖擊期。企業可以積極調整市場結構,尋找新的市場機會,同時優化生產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長期來看,堅持技術創新與品牌建設,掌握產業鏈話語權,實現從“跟隨者”到“規則制定者”的跨越。企業要加大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從而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未來,企業需以“戰略定力+創新活力”應對挑戰,而政策端則需通過“智賦萬企”等行動,強化數字賦能與生態協同,助力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競爭中突圍。